本网消息 近日,第三十一届湖北省翻译大赛圆满落幕,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4级学生李金凤凭借卓越的综合素养与稳定的现场发挥,斩获非英语专业组特等奖,展现了学科交叉培养的成效。

一、以赛促学,搭建语言实践平台
湖北省翻译大赛由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与湖北省高校联合主办,是省内规模最大、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翻译赛事。大赛分设英语、日语、法语等多个语种组别,涵盖笔译与口译两大方向,旨在通过高难度、实战化的赛题设计,考察选手的语言转换能力、文化理解力及应变能力。历届比赛吸引了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学子参与,被誉为“翻译人才的试金石”。同时湖北省翻译大赛命题聚焦国际热点与专业领域(如外交政策、前沿科技等),由高校教授、行业专家联合评审,严格遵循“信达雅”翻译标准。其特等奖获奖率不足0.5%,获奖者多活跃于外交部、联合国译员司等高端平台,被誉为“华中地区外语竞技第一品牌”。
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强调双语教学,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。国贸专业学生在翻译类赛事中的突破,得益于“语言+商务”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,彰显学科交叉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二、积极备战,刻苦坚持
“‘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’,既要精准,也要灵活”,李金凤同学说。自去年10月报名以来,身为非英语专业的李金凤同学开启了为期4个月的“魔鬼训练”。备战期间,她给自己制定了系统性训练---“三维提升计划”,即语言精准度(通过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双语对照、TED演讲精听强化术语储备)、跨文化思维(分析《纽约时报》《人民日报》同题报道差异)、实战应变力(模拟联合国会议口译场景)。该生突破瓶颈,针对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的短板,对自己进行精准训练,在繁重的学业下,顶住压力参加比赛,取得突破性成绩。
三、从赛场到远方,以语言为翼,助力全球对话
尽管摘得桂冠,李金凤同学仍清醒认识到自身不足:“跨学科知识储备仍需加强,尤其在涉及专业领域的翻译中,单纯的语言转换远不够,必须理解背后的逻辑体系。”此外,她计划进一步提升母语表达能力,“中文译文的准确性与优美度同样决定翻译的高度”。
未来,她期望将翻译技能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,探索“人机协同”翻译模式的应用前景。语言是文明互鉴的桥梁,希望用专业能力传递中国声音,也向世界讲述更多元的故事。对李金凤同学而言,特等奖既是终点,更是起点。“翻译的终极目标不是‘转换’,而是‘连接’——她想带着这份使命感,在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坚定前行。”
(通讯员 陈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