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管学院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 
 网站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学院新闻  评建工作  教学工作  科研工作  实验中心  招生就业  学院党建  学生工作  交流与合作  经韬文苑  创业体验中心  研究中心 
科研工作
 科研团队 
 科研成果 
 科研管理 
 学科建设 
通知公告 更多

 
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科研工作>>科研团队>>正文
论一名青椒(青年教师)的成长与蜕变
2021-11-28 09:13     (点击: )

科研标兵 戴伟

 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们、同学们:

    大家好!

我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技教师,我叫戴伟。作为科研标兵代表,今天能有这次交流发言的机会,我感到非常的荣幸。在这里,由衷的感谢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怀,感谢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帮助,感谢与我一起工作的科研团队朋友多年的鼎立支持。对于教科研工作,我谈不上有什么经验,只是想借这次机会,与大家交流一下教科研方面的几点认识和体会。有不妥之处,敬请各位领导、老师批评指正。

 

首先,要常回头看自己(反思自己)

古人云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,“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”,10年的时间一名婴儿能成长为一名学童;10年的时间一名学徒工能成长为一名师傅;10年的时间公司里一个职场新手会成长为公司的管理人员。那么10年的时间对一个老师意味着什么?

我是2003年来校任教,今年是第18个年头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在不断反思自己。作为“教书匠”,我们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着,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,但我们却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。我们的成长体现在哪里?我在反思我自己:“现在的我比18年前的我在教学科研上提高有多大?我是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吗?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不浓,老师当得没意思?为什么我们教得这样累?我们的成就体现在哪里?”我相信很多老师过去甚至是现在依然有这样的感受。

当我遇到困惑时,思维方式逐渐发生转变。一开始抱怨生源质量,后来我开始反思自己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,固然有学生的原因,但老师的教学方法、专业视野、知识水平是否也存在问题?“如果无法改变世界,就尝试改变自己”。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学生,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,提升一下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。

回头一看,自己已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专业教授、重点学科带头人,国家自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东楚学者等等,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,获得了肯定。迄今为止,已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1项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,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(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)1项,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,其他各级项目3项,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、厅级纵向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6项。2021年获“黄石市年度突出贡献教师”称号(全市6人),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(排序第1),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,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1项,校级教研重点项目1项,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。在国际级、国家级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,被SCI/EI/CSSCI/北大核心收录30余篇,出版专著1部,授权发明专利1项,科研成果获厅级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,二等奖等。

其次,教科研带给我的收获

多年的课题研究,我和课题组团队成员一起走过。我们共同研讨,共同探索,共同提高。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成长,我经历了“实践—反思—更新—再实践”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。

总结起来,有以下收获:

收获之一:通过课题的研究,遇到问题需要不断去学习,这样促使理念更新,很多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。多年来,我养成了不断学习、付之行动、不断反思、不断总结的习惯。

收获之二:课题的申报和研究需要撰写申报书、开题报告、中期汇报和结题报告。在此过程中,我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。

收获之三: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。我们经常利用有限的时间在一起探讨问题,交流经验,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激情。这种激情不断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型、研究型教师的路上前进。

收获之四:心态有变化。科研反哺教学效果的变化、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喜爱、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果,所有的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成就感。这种成就感不仅仅是来自外界领导的表扬,而是来自内心,觉得自己所从事工作是有意义的,从而更加激发了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和热爱。(自己所带的班主任班级学生博士毕业来理工任教)

目前,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,而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。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,跟上湖北理工学院改革发展的步伐,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“经验型教师”向“学习型、研究型教师”转化。要实现这一转化,我觉得:教科研工作就是一种最佳的途径。这一点我体会到了,我相信只要去做,每一名教师都能体会到。

最后,给大家提几点建议,与师友共勉

1、教科研工作要抛弃“功利”的目的。

大家尽量不要把写论文、做课题当成是评聘职称的一种条件,避免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。我个人认为,如果我们把教科研与评职称直接挂钩,那就失去了教科研应有的作用和乐趣。其实教科研工作是一个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,是与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相连的,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,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。

2、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,善于从最平常的工作中提出研究课题,敢于实践,善于反思,勇于提炼。

对于科研我们要打破它的神秘感、神圣感,也不要把它看得有多难。其实,教科研就在我们身边,就在我们工作之中。论文素材、教育科研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教科研“色彩”的眼睛,去聚焦我们的工作,反思记载下来,就定格在瞬间,成为了永恒。多年以后,当我们慢慢老去,拿出这些保存完好的论文,就会再次开启我们那扇尘封的“青葱岁月”,这也是一种美好的追忆和留念。

3、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感受科研。

教育学上的“建构主义学习观”、“体验式学习”、“任务驱动法”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师的发展。有的老师说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、写作水平。如果让我建议,我就说:做课题吧!因为不搞课题的科研不是真正的科研。每个教师都应参加到一项课题研究中去,只有亲自尝一尝梨子的滋味,才能真正感受教育科研,学会教育科研,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。只有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,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。课题任务的驱动和引领会激励我们摆脱懒惰思想,不断行动、不断反思、不断总结。

说实话,我也未总是主动积极地去写。每次都是为了完成任务,包括课题申报、课题中期汇报和结题报告。由于有了任务就需要去学习、读书、反思自己的行为、去和别人交流思想,才能做出总结。一开始是硬着头皮、咬着牙去写,但一旦进入状态,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,激情万丈。每当写完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在此过程中,理念更加先进,思路更加清晰,写作水平大幅度攀升。

4、教科研工作要有激情,要耐得住寂寞,努力把“冷板凳”坐穿。

教科研工作是一件苦差事,需要大家沉下心来,多思多想。因此教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偷懒,不可急于求成。我认为,要真正做好教科研工作,必须有毅力,有耐性,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。就拿我本人来说,多年来,熬夜对于我来说是家常便饭。当万家灯火、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依然在忙碌着、思索着。这种思索让我对教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以今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为例,国家社科基金论证活页总字数不能超过7000字,因此必须做到字斟句酌、惜字如金,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推敲和修改,才能做到“用词精准无误、标点符号精确无误、文本精炼不超字数”。

回想我自己的文本修改过程,从语句的通顺,到用词的准确,细微到标点符号的使用,整个假期每天都在不停地打磨、完善,文献综述按照不同的逻辑思路写了四个版本,思路框架图一次次推倒重来,优中选优,过程稿30余稿,打印的文本都是厚厚的一摞……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,才最终形成了7000字的精炼文本(实际字数超了一些也没关系)。这一经历也正是青年教师科研道路上的宝贵财富。

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,我在努力的同时也收获着喜悦,体验着快乐,憧憬着希望。对于我而言,累并快乐着,苦点,累点,是很值得的。现在看来,这一切都是美妙的,生活因教科研工作而变得充实饱满,有滋也有味。多少的酸甜与苦辣,多少的艰辛与无奈,全都融入了我的心底。

以上便是我从教18年以来对教科研工作的几点感悟、体会、反思。我深知,我在教科研工作方面依然是一个“外行”、“新手”。需要不断地充实自我,完善自我、发展自我。在今后的教育科研生涯中,我将向在座的各位领导、老师请教学习,努力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提高,在体验中升华,争取做得更好!从而为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!为“十四五”时期建设“绿色理工、文明理工、数智理工、美丽理工、平安理工、幸福理工”,实现育人质量和办学层次两个提升,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开好局,起好步。

祝大家身体健康,万事如意,阖家幸福!

关闭窗口
 
 

Copyright 2009-2021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  地址:湖北省黄石市桂林北路16号
电话:0714-6355093  邮编:435003
ICP备案号:鄂ICP备15021563号-1

 

论一名青椒(青年教师)的成长与蜕变

日期:2021-11-28作者:

科研标兵 戴伟

 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们、同学们:

    大家好!

我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技教师,我叫戴伟。作为科研标兵代表,今天能有这次交流发言的机会,我感到非常的荣幸。在这里,由衷的感谢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怀,感谢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帮助,感谢与我一起工作的科研团队朋友多年的鼎立支持。对于教科研工作,我谈不上有什么经验,只是想借这次机会,与大家交流一下教科研方面的几点认识和体会。有不妥之处,敬请各位领导、老师批评指正。

 

首先,要常回头看自己(反思自己)

古人云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,“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”,10年的时间一名婴儿能成长为一名学童;10年的时间一名学徒工能成长为一名师傅;10年的时间公司里一个职场新手会成长为公司的管理人员。那么10年的时间对一个老师意味着什么?

我是2003年来校任教,今年是第18个年头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在不断反思自己。作为“教书匠”,我们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着,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,但我们却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。我们的成长体现在哪里?我在反思我自己:“现在的我比18年前的我在教学科研上提高有多大?我是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吗?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不浓,老师当得没意思?为什么我们教得这样累?我们的成就体现在哪里?”我相信很多老师过去甚至是现在依然有这样的感受。

当我遇到困惑时,思维方式逐渐发生转变。一开始抱怨生源质量,后来我开始反思自己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,固然有学生的原因,但老师的教学方法、专业视野、知识水平是否也存在问题?“如果无法改变世界,就尝试改变自己”。如果我们无法改变学生,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,提升一下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。

回头一看,自己已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一名专业教授、重点学科带头人,国家自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东楚学者等等,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,获得了肯定。迄今为止,已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1项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,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(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)1项,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,其他各级项目3项,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、厅级纵向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6项。2021年获“黄石市年度突出贡献教师”称号(全市6人),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(排序第1),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,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1项,校级教研重点项目1项,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。在国际级、国家级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,被SCI/EI/CSSCI/北大核心收录30余篇,出版专著1部,授权发明专利1项,科研成果获厅级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,二等奖等。

其次,教科研带给我的收获

多年的课题研究,我和课题组团队成员一起走过。我们共同研讨,共同探索,共同提高。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成长,我经历了“实践—反思—更新—再实践”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。

总结起来,有以下收获:

收获之一:通过课题的研究,遇到问题需要不断去学习,这样促使理念更新,很多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。多年来,我养成了不断学习、付之行动、不断反思、不断总结的习惯。

收获之二:课题的申报和研究需要撰写申报书、开题报告、中期汇报和结题报告。在此过程中,我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。

收获之三: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。我们经常利用有限的时间在一起探讨问题,交流经验,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激情。这种激情不断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型、研究型教师的路上前进。

收获之四:心态有变化。科研反哺教学效果的变化、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喜爱、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果,所有的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成就感。这种成就感不仅仅是来自外界领导的表扬,而是来自内心,觉得自己所从事工作是有意义的,从而更加激发了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和热爱。(自己所带的班主任班级学生博士毕业来理工任教)

目前,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,而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。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,跟上湖北理工学院改革发展的步伐,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“经验型教师”向“学习型、研究型教师”转化。要实现这一转化,我觉得:教科研工作就是一种最佳的途径。这一点我体会到了,我相信只要去做,每一名教师都能体会到。

最后,给大家提几点建议,与师友共勉

1、教科研工作要抛弃“功利”的目的。

大家尽量不要把写论文、做课题当成是评聘职称的一种条件,避免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。我个人认为,如果我们把教科研与评职称直接挂钩,那就失去了教科研应有的作用和乐趣。其实教科研工作是一个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,是与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相连的,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,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。

2、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,善于从最平常的工作中提出研究课题,敢于实践,善于反思,勇于提炼。

对于科研我们要打破它的神秘感、神圣感,也不要把它看得有多难。其实,教科研就在我们身边,就在我们工作之中。论文素材、教育科研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教科研“色彩”的眼睛,去聚焦我们的工作,反思记载下来,就定格在瞬间,成为了永恒。多年以后,当我们慢慢老去,拿出这些保存完好的论文,就会再次开启我们那扇尘封的“青葱岁月”,这也是一种美好的追忆和留念。

3、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感受科研。

教育学上的“建构主义学习观”、“体验式学习”、“任务驱动法”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师的发展。有的老师说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、写作水平。如果让我建议,我就说:做课题吧!因为不搞课题的科研不是真正的科研。每个教师都应参加到一项课题研究中去,只有亲自尝一尝梨子的滋味,才能真正感受教育科研,学会教育科研,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。只有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,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。课题任务的驱动和引领会激励我们摆脱懒惰思想,不断行动、不断反思、不断总结。

说实话,我也未总是主动积极地去写。每次都是为了完成任务,包括课题申报、课题中期汇报和结题报告。由于有了任务就需要去学习、读书、反思自己的行为、去和别人交流思想,才能做出总结。一开始是硬着头皮、咬着牙去写,但一旦进入状态,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,激情万丈。每当写完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在此过程中,理念更加先进,思路更加清晰,写作水平大幅度攀升。

4、教科研工作要有激情,要耐得住寂寞,努力把“冷板凳”坐穿。

教科研工作是一件苦差事,需要大家沉下心来,多思多想。因此教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偷懒,不可急于求成。我认为,要真正做好教科研工作,必须有毅力,有耐性,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。就拿我本人来说,多年来,熬夜对于我来说是家常便饭。当万家灯火、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依然在忙碌着、思索着。这种思索让我对教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以今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为例,国家社科基金论证活页总字数不能超过7000字,因此必须做到字斟句酌、惜字如金,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推敲和修改,才能做到“用词精准无误、标点符号精确无误、文本精炼不超字数”。

回想我自己的文本修改过程,从语句的通顺,到用词的准确,细微到标点符号的使用,整个假期每天都在不停地打磨、完善,文献综述按照不同的逻辑思路写了四个版本,思路框架图一次次推倒重来,优中选优,过程稿30余稿,打印的文本都是厚厚的一摞……正是经历了这一过程,才最终形成了7000字的精炼文本(实际字数超了一些也没关系)。这一经历也正是青年教师科研道路上的宝贵财富。

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,我在努力的同时也收获着喜悦,体验着快乐,憧憬着希望。对于我而言,累并快乐着,苦点,累点,是很值得的。现在看来,这一切都是美妙的,生活因教科研工作而变得充实饱满,有滋也有味。多少的酸甜与苦辣,多少的艰辛与无奈,全都融入了我的心底。

以上便是我从教18年以来对教科研工作的几点感悟、体会、反思。我深知,我在教科研工作方面依然是一个“外行”、“新手”。需要不断地充实自我,完善自我、发展自我。在今后的教育科研生涯中,我将向在座的各位领导、老师请教学习,努力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提高,在体验中升华,争取做得更好!从而为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!为“十四五”时期建设“绿色理工、文明理工、数智理工、美丽理工、平安理工、幸福理工”,实现育人质量和办学层次两个提升,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开好局,起好步。

祝大家身体健康,万事如意,阖家幸福!